Uber :从共享经济中转型是否太晚了?

雷技团队 销售, 移动应用 Leave a Comment

6月20日深夜,一则 “爆炸” 但又不完全“出乎意料” 的新闻从大洋彼端传来:Uber  创始人兼 CEO Travis Kalanick(下文简称 Kalanick)迫于投资人的压力,最终在数小时谈判之后,最终同意离职,但同时也将继续留在董事会中。shutterstock_145489195

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网约车服务商,Uber已经迈过了前期开荒的这个阶段,接下来的重点应该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,精细化运营这样的东西,这些并不是Kalanick最擅长的东西。如果再算上Kalanick此前造成的负面影响,就算傻子也知道他不应该继续干下去。

好在目前Uber即便“无人驾驶”,日常的网约车服务运转维护并不困难。而对于Uber未来影响更大的自动驾驶,由于Waymo的官司也陷入了一个“短时归零”的状态。这样一来,反倒让Uber呈现出了一张“白纸”,无论是拓展网约车业务还是重整自动驾驶技术,似乎都没有太大的阻力。

更重要的改变则可能是Uber的IPO进程,随着强势的Kalanick离职,基本全部由资本组成的董事会不可能不推进相关的IPO进程。但如何提高Uber的盈利能力,同时还不因为提高价格而失去用户依旧是个大问题。

8年时间,凭借自己的狼性创出一个600亿美元估值的帝国,Travis Kalanick这张成绩单没人能比。他所创造的基础并非无用,而是将成为“新Uber”的起点,拥有更大程度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可能性。

换个角度看,他可能并不算输,只不过完成使命而已。

Uber在技术方面可能很出色,但不像谷歌(微博)、Facebook、苹果或亚马逊,其技术被证明不是一条有效的护城河,打车领域仍有不少后起之秀涌入。在全球范围内,Uber有几十家竞争对手,而且在很多市场,这些对手还占据更大的份额。

即便Uber解决了所有问题,其也难以配得上近700亿美元的估值。作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创企业,Uber似乎被高估了。野蛮人已经站在Uber的门口,其急需打造自己的护城河。

谷歌、苹果、Facebook以及亚马逊都不是行业的开拓者,但他们拥有领先技术和基础设施。苹果品牌以及其软件令其拥有定价权,从而获得巨大利润。谷歌搜索和广告技术比对手高出一截。Facebook借力网络效应,随着越来越多人加入,其使用量也在增加。亚马逊尤其擅长打造云服务,并已经开始向其他客户销售,获利不菲。

至于Uber,除了现金,其品牌声誉受损,应用则被广泛抄袭。此前,Uber还能骄傲地声称,其拥有最大消费群体,最多司机,基于此能创造最大的生态圈,而这个生态圈辅以高质量工程技术或将创造无可比拟的用户体验。

现在,数量占优势的竞争者熟练地抢走消费者和司机,这暗示打车市场远没有那么光鲜亮丽,利润丰厚。Uber或许就只是一家巨型出租车公司。

无人驾驶汽车将成为Uber的护城河,帮助其拥有科技巨头的地位,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。但是,有大量理由相信,Uber竞争对手反而会得到这种优势。

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下国内的网约车市场。相比于去年,2017年网约车的曝光度显然降低了许多。2016年里,诸如滴滴收购Uber中国、还有让网约车合法化的《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》出台以及各地出租车和网约车的争锋相对,这些都让网约车成为了去年的热点词汇。

永达汽车租赁是中国永达汽车服务控股有限公司于 2000 年 2 月投资设立的全资子公司,是世界 500 强在沪企业用车首选品牌。为了更好的提高短租车辆的利用率,并为切入短租业务打下基础,永达选择雷技来打造自己的 O2O 租车预约平台,通过移动互联网 LBS 将车辆和会员紧密地联系起来。

若您有任何移动应用、网站及IT项目需求,请联系我们

 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